「在將非流動性資產變為流動性資產時要謹慎」
瑞士百達管理合夥人Laurent Ramsey向Citywire分享了他對日益受歡迎的常青基金領域的看法,同時亦談到了對亞洲和ESG領域的看法。
雷樂仁告訴Citywire Asia,投資者需要理解流動性另類投資存在一些缺點,這可能與長期投資的基本原則相衝突,而長期投資是瑞士百達理念的基石。
作為瑞士百達的七位管理合夥人之一以及瑞士百達資產管理公司的董事會主席,雷樂仁注意到,隨著利率和槓桿成本下降,私人市場投資的需求正在上升。
瑞士百達目前在另類投資方面的資產管理規模達450億美元,而集團的總資產管理規模為8,210億美元。
但他明確表示,即使在行業向「零售化」私募資產轉變的背景下,約90%的需求仍來自機構客戶、家族辦公室和超高淨值個人。
「在流動性另類資產方面,我們認為將某種非流動資產變為流動資產時需要謹慎行事,」他說。「你需要問自己是否希望持有儲備資產,以便你的投資能夠專注於長期,同時又能保持流動性。」
許多資產管理公司已經推出了半流動性基金,因為這些基金日益成為讓更廣泛的投資者進入私人市場的方式。對於那些不願意承諾長期鎖定投資的客戶,半流動性基金可以作為進入另類投資領域的跳板。半流動性或常青基金還允許投資者以較低的規模投資於策略,同時提供一定程度的流動性。
然而,雷樂仁表示,需要向投資者清楚解釋半流動性產品。
「通常情況下,半流動性產品每個季度有3-5%的贖回上限,因此,如果出現真正的危機,人們認為是流動的投資可能會受到限制,」他說。
2022年至2024年初,在投資者紛紛退出之際,大名鼎鼎的600億美元黑石房地產收益信託(Breit)限制贖回持續16個月。
相反,瑞士百達更願意專注於透過長期投資導向的方法來管理長期儲蓄。雷樂仁表示,這從其收入分配中可見一斑,90%的收入來自於費用,而非交易。
總體而言,瑞士百達資產管理業務中大約40%的收入來自機構客戶,10%來自私人財富,其餘收入則分佈在批發和零售領域。
「我們青睞零售市場,因為其相對穩定,我們認為批發領域更具挑戰性,因為人們改變配置的速度更快,」雷樂仁指出。
聚焦亞洲
在亞洲,其機構和私人財富業務的比例大致相同,他看到大型金融機構開始接受第三方策略,而不僅僅是推銷內部產品。儘管如此,瑞士百達在私人客戶中表現良好的基金包括主題股票、貨幣市場基金以及直接持股和機構風格的委託方案。
雷樂仁表示,全球範圍內,其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業務在營收和利潤方面大致相同,財富管理在其資產管理收入中佔比不到10%。
他說:「這非常重要,因為這意味著財富管理沒有銷售自有策略的動機,並確保提供客觀中立的意見。」他補充道,與財富管理業務的緊密聯繫,確實使資產管理能夠直接瞭解最終客戶的需求。
這種獨立性是瑞士百達模式的基礎,雷樂仁表示:「我們的模式行之有效,因為我們完全財務獨立,由七位管理合夥人擁有——每位合夥人的平均任期為21年,同時還有46位股權合夥人。」
「我們沒有外部股東,沒有債務,亦沒有上市,因此我們每個人都利益攸關,」他補充道。
聚焦投資
從投資的角度來看,瑞士百達正恢復對亞洲市場的投資興趣,尤其是中國市場。
「中國的估值依然具有吸引力。即使在最近的公告發佈之後,價格依然便宜。就政府穩定性和基礎設施支出而言,東盟和印度亦是不錯的投資之地,」他說。
儘管固定收益投資者在2022年經歷了創傷,投資級別債券損失超過20%,但雷樂仁現在看到一種投資於固定到期策略的趨勢,投資者透過「更複雜的交叉產品」獲得票息和資本回報。
亞洲的私人銀行客戶已經轉向高收益和投資級別債券之間的交叉領域,以提高回報,因為他們希望承擔更多風險並鎖定收益。
策略通常會涉及高評級的高收益債券和較低評級的投資級別債券,同時在整個投資組合中保持投資級別的特徵。
ESG的回歸
儘管近年來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投資的表現不佳導致投資者興趣顯著減弱,但該公司開始看到市場對以ESG為重點的投資有更多關注。
「在可持續發展領域,需求最近確實有所放緩,」雷樂仁說。「我們目前看到我們的機構客戶對氣候相關策略愈來愈感興趣。」
2023年,許多ESG基金的表現不盡如人意,無法與市場回報相比較,同時出現了「漂綠」現象,導致投資者對這一領域產生了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