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陰霾下,中國能否避免重蹈日本經濟覆轍?
中國龐大的債務規模令投資者擔憂其將會步日本後塵。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日本因債務導致的市場崩盤陷入長達數十年的通縮與經濟低迷,直至近年才逐漸走出陰霾。儘管當前中國與彼時的日本存在表面相似性,但諸多根本差異表明,中國將避免重演日本的命運。
在股市崩盤前的數十年間,日本經濟持續高速增長。1950年至1989年,人均GDP年均增速達5.7%。然而,債務亦同步攀升。截至1990年第一季度,日本私營部門債務超出長期非線性趨勢的規模已佔GDP的23%。
債務泡沫破裂後,日本不僅陷入長期通縮,經濟更一蹶不振:1990年至今,其人均GDP年均增速驟降至僅0.9%。
如今,市場觀察人士在中國看到了類似日本經濟走勢的信號。1979年至2024年,中國人均經濟年均增長7.7%,但債務規模亦急劇膨脹。自2008年以來,債務佔經濟產出比重從130%翻倍至280%;截至2016年第一季度,私營部門超額債務規模達到峰值,佔GDP的26%,同期中國經濟增速開始放緩。自2021年1月達到峰值至今,中國股市已下跌45%,通縮陰雲更促使當局加大貨幣和財政刺激措施力度。
中國並非日本
然而, 深入分析數據可發現,中國當前的狀況與35年前的日本存在本質區別。這裡需要一些理論來佐證。
超額債務通常通過三條路徑引發長期通縮:金融管道(拋售資產償債)、貨幣管道(危機導致流動性收縮與囤積現金)以及信貸管道(企業違約侵蝕銀行資產負債表並抑制放貸)。若無官方干預提供緊急流動性並修復銀行資產負債表,這些機制可能觸發違約循環與內生性通縮。
通常情況下,住宅房地產市場面臨的風險最大。在這方面,中國並沒有像日本那樣處於崩潰的邊緣。1990年,日本住宅地產估值高達GDP的450%,而中國峰值僅為324%,並於2024年降至265%。縱觀全球,中國住宅地產價值佔全球總量的20%,與其18%的全球GDP佔比基本匹配,表明市場整體處於均衡狀態。
強制出售股票現在對中國的風險亦不像當時對日本的風險那麼大。20世紀80年代末,日本股市市值飆升至GDP的137%,佔全球總市值的40%——在巔峰時期,其市值甚至超過了美國。相比之下,中國股市當前市值僅佔全球總市值的9%,相當於本國 GDP的64%。
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後,貨幣供應和信貸規模都出現了收縮;而中國即使在債務見頂後經濟增速放緩,貨幣供應和信貸規模仍保持增長。
總體來看,這些差異為中國可能避免重蹈日本「失去的幾十年」的覆轍提供了有力的論據——儘管中國亦面臨著自身的問題。
中國的獨特路徑
若中國不會步日本的後塵,那未來的可能走向又是如何呢?
有趣的是,根據我們對66個超額債務案例的研究,僅58%的案例在債務達到峰值後出現經濟衰退。未陷入衰退的國家在去槓桿過程中,此後七年平均增速僅下降0.8個百分點。這表明日本式的通縮陷阱並非必然的結局。
趨勢增速下降部分源於繁榮期資本積累的邊際回報遞減,但這一效應被兩方面抵消:一是跨行業生產力提高(如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二是創新帶來的行業內部生產力提升。
政策選擇亦起到了一定作用。在日本房地產泡沫破裂後,當局仍持續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實際利率經常高於該國的實際增長率。相比之下,儘管中國人民銀行仍有進一步降息的空間,但中國的實際利率一直保持在實際增長率之下。
日本過高的利率導致日圓在經濟停滯時仍持續升值,並重創出口業。反觀中國,人民幣並不昂貴,這意味著中國商品仍然具有競爭力。此外,即使面臨美國關稅威脅,中國亦不太可能如日本般被迫簽署類似1985年《廣場協議》的條款,該協議迫使日圓升值。
此外,我們預計北京將在3月召開的兩會上推出新一輪的刺激措施,這可能相當於GDP的2%,以確保今年國家的增長達到政府設定的5%的目標。政府努力支撐經濟的兩個薄弱環節——地方政府和銀行體系,將有助於防止信貸創造和信貸需求的下滑。
中國當然亦面對自身的問題。但儘管國內債務在繁榮時期大幅增加,由此產生的再平衡不會導致中國經濟的「日本化」。深入分析,兩國的情況並不相似,政策反應亦不太可能相同。中國很不可能因債務通縮而遭遇「失去的幾十年」。2024年,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是美國的63%,預計到2030年將升至73%。